陽光普照招投標 利劍斬斷腐敗根
政采今日談
陽光普照招投標 利劍斬斷腐敗根
■ 李忠峰
公安部近日公布5起串通投標犯罪典型案例,猶如一束高能量的強光,將那些扭曲公平的隱秘角落驟然照亮;亦如一把利劍,將那些膽大妄為者的發財美夢刺破。這幾起案件絕非孤立存在——它們共同撕開了一層頑固的“潛規則”面紗:在招投標領域某些角落,陽光下的競爭機制被悄然架空,取而代之的是幕后勾結的“默契”與“合作”。
涉案金額動輒千萬元乃至數十億元,觸角深涉水利工程、高標準農田、醫療設備采購,乃至關乎下一代健康的義務教育營養餐項目——這些無一不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。審視案情,公開競標淪為精心編排的表演,“圍標”“陪標”“輪流坐莊”等手法輪番上演。其核心邏輯,就是將本應開放透明的競爭生態,扭曲為少數人操控的“分肥游戲”。操作隱蔽性強,依賴私下協議、行業“默契”,不留痕跡;表面程序合規,實則暗箱操作。長此以往,“招標—投標—代理—評審”結成利益共同體,甚至摻雜地方保護與權力庇護,使公平競爭的基石被嚴重蛀蝕。
串標亂象緣何屢禁不止?追根溯源,病灶深植于市場機制失序與監督體系薄弱的土壤。暴利誘惑,不法分子抱有“富貴險中求”的僥幸心理,不惜鋌而走險;地方保護主義蔭蔽,部分項目抵制“外來者”,淪為“圈內人”的私享盛宴;監管的縫隙與真空,則為暗箱操作提供了騰挪空間。更堪憂的是,違法成本過低——如某地投標聯盟3年通過7家公司輪換中標獲利上億元,最終罰款卻不足千萬元,這無異于變相縱容投機冒險。被查出概率不高和處罰力度不足,讓一些人敢于以身試法。
串通投標行為的危害,遠超經濟損失。它直接扼殺市場效率,導致“劣幣驅逐良幣”;嚴重破壞營商環境,澆滅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信心;更深層次看,是對國家法治權威與治理公信力的嚴重挑戰,對黨和政府“執政為民、廉潔高效”的形象造成了極大損害。
公安部此次集中曝光,意義遠超個案本身。既是對不法分子的嚴厲震懾,又是對全社會的深刻警示,更彰顯了國家以“零容忍”態度整飭市場秩序的堅強決心。
然而,要真正筑牢“不敢串、不能串、不想串”的長效防線,必須堅持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,不斷深化招投標體制機制改革,讓陽光持續普照招投標的每一個環節。
公開透明是首要屏障。全力推進全流程電子化招投標,運用區塊鏈等技術確保數據不可篡改、全程留痕,讓所有操作置于“玻璃房”中。同時,打破信息孤島,實現市場主體信用與違法記錄跨區域、跨部門互聯共享,使失信者真正寸步難行。
監督利劍需時刻高懸。紀檢監察機關要深度介入,精準斬斷隱藏的“權錢交易”鏈條。對監管失職、管理缺位者,依法依規嚴肅追責,倒逼責任落實。針對犯罪手段翻新,必須顯著提高違法成本,加大刑事打擊力度與財產罰沒強度,讓以身試法者付出沉重代價。
社會共治構筑天網。暢通舉報渠道,運用大數據技術強化監測預警,建立有效的舉報人保護與獎勵機制,激發公眾監督熱情,讓社會力量成為無處不在的“探照燈”。
這5起案例,不僅曝光了過去的陰影,更指明了未來的方向——讓法治的陽光真正成為招投標領域的“標配”光源。唯有當每一份標書都在陽光下被公平審視,每一次競爭都回歸價值篩選本真,招投標市場方能健康運行,市場經濟的血脈才能暢通奔涌,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獲得強勁的動力,社會方能風清氣正,長治久安。
本報擁有此文版權,若需轉載或復制,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,標注作者,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。否則,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責任編輯:LIZHENG
點擊排行
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
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“中”字頭的專業報紙——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!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,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,服務政府采購改革,支持政府采購事業,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的重大使命。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《中國財經報?政府采購周刊》?!吨袊少張蟆芬詫I的水準、豐富的資訊、及時的報道、權威的影響,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。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,精美彩色印刷;每周二、周五出版,每期8個版,全年訂價276元,每月定價23元,每季定價69元。零售每份3元。可以破月、破季訂閱。 可以破月、破季訂閱。
歡迎訂閱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!
訂閱方式:郵局訂閱(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