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紅樓夢》中的飲食敘事
【食文化】
《紅樓夢》中的飲食敘事
■ 賀源
在曹雪芹筆下的《紅樓夢》中,飲食早已超越果腹的原始功能,成為承載文化密碼與生命哲思的詩意載體。書中涉及的美食達186種之多,從精致的宮廷御膳到家常的田園小菜,每一道菜肴都浸潤著傳統文化的精髓,編織出一幅瑰麗的中華飲食文化長卷。
賈府作為鐘鳴鼎食之家,其飲食排場盡顯貴族氣象。元妃省親時,宴席上的“牛乳蒸羊羔”堪稱奢華之最。據《清稗類鈔》記載,這道菜需選取未及出生的胎羔,以牛乳慢蒸,制作工藝繁復,非皇家與貴胄之家不可得。書中賈母曾言“這是我們有年紀人的藥,沒見天日的東西,可惜你們小孩子們吃不得”,既點明其滋補功效,也暗示賈府飲食與普通人家的云泥之別。
“茄鲞”則是貴族飲食藝術化的典型代表。王熙鳳向劉姥姥介紹制作方法時,詳述需將茄子削皮切丁,用雞油炸,再以雞脯肉、香菌、新筍等十幾種食材配炒,最后用雞湯煨干,裝入瓷罐封嚴。這道工序堪比煉丹的菜肴,將尋常茄子雕琢成珍饈,折射出貴族階層對“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”的極致追求,也暗合明代《遵生八箋》中“物性相制,貴其合宜”的飲食哲學。
大觀園中的飲食活動常與詩酒雅集融為一體。第四十回中,眾人在藕香榭賞桂吃蟹,寶玉提議“咱們作詩”,隨即誕生了詠蟹三絕。黛玉的“鐵甲長戈死未忘,堆盤色相喜先嘗”借蟹抒懷,寶釵的“眼前道路無經緯,皮里春秋空黑黃”暗藏機鋒,螃蟹不僅是盤中美食,更化作文人寄興的意象。這一情景與宋代《山家清供》倡導的“茶酒助詩興”的飲食美學一脈相承。
冬日圍爐啖鹿肉的場景同樣充滿詩意。史湘云提議“吃這個方愛吃酒,吃了酒才有詩”,于是眾人在蘆雪庵烤鹿肉,聯詩詠雪。鹿肉作為“八珍”之一,本是祭祀珍品,卻被年輕貴族以野趣的方式享用,這種打破常規的飲食行為,恰似魏晉名士“曲水流觴”的風雅遺韻,展現出大觀園兒女對自由生活的向往。
賈府飲食并非一味追求奢華,家常小菜同樣蘊含生活智慧。第三十五回中,寶玉挨打后想吃“小荷葉小蓮蓬的湯”,看似尋常的面疙瘩,卻需用銀模子壓出荷葉、蓮蓬形狀,再以雞湯煨煮。這道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的菜肴,恰似《閑情偶寄》中“食宜潔凈,尤宜精美”的生活美學寫照,體現了貴族階層對日常飲食的審美追求。
劉姥姥進大觀園時品嘗的“油鹽炒枸杞芽”,則以質樸的田園風味,反襯出賈府飲食的奢靡。這道取自大觀園菜園的時蔬,與精致的“茄鲞”形成鮮明對比,暗合《齊民要術》“順天時,量地利”的飲食理念,也隱喻著“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農耕智慧。
《紅樓夢》中的飲食常作為命運的隱喻。秦可卿病重時,賈蓉提及她“白老太太賞的棗泥餡的山藥糕,吃了兩塊”,山藥補脾益肺,棗泥養血安神,這道養生點心的出現,既暗示秦可卿的病體難愈,也預示著賈府即將走向衰敗。又如妙玉招待寶玉的“老君眉”茶,配以“成窯五彩小蓋鐘”,茶器的珍貴與妙玉最終“無瑕白玉遭泥陷”的結局形成強烈反差,暗藏命運無常的慨嘆。
飲食器具同樣承載文化密碼。第四十一回中,妙玉給寶釵用的“(分瓜)瓟斝”,給黛玉用的“點犀(喬皿)”,皆為稀世珍寶,不僅彰顯妙玉的高雅品位,更通過器物的命名暗合《考工記》“天有時,地有氣,材有美,工有巧”的造物思想,將飲食文化提升至哲學高度。
《紅樓夢》的美食世界,既是清代貴族生活的真實寫照,更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。那些流轉在舌尖上的珍饈美饌,那些浸潤在杯盞中的詩意哲思,不僅讓我們領略到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,更在煙火氤氳中,窺見人性的復雜與命運的無常。正如曹雪芹筆下的賈府興衰,這些美食既是繁華的見證,也是虛無的隱喻,最終都化作“食盡鳥投林”的一聲嘆息。
本報擁有此文版權,若需轉載或復制,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,標注作者,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。否則,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責任編輯:LIZHENG
點擊排行
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
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“中”字頭的專業報紙——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!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,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,服務政府采購改革,支持政府采購事業,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的重大使命。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《中國財經報?政府采購周刊》。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以專業的水準、豐富的資訊、及時的報道、權威的影響,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。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,精美彩色印刷;每周二、周五出版,每期8個版,全年訂價276元,每月定價23元,每季定價69元。零售每份3元。可以破月、破季訂閱。 可以破月、破季訂閱。
歡迎訂閱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!
訂閱方式:郵局訂閱(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