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遺絨花:看美人頭上,裊裊春幡
【文化中國行】
非遺絨花:看美人頭上,裊裊春幡
■ 桑淼
前些時路過蘇州山塘街,在臨水而居的各式商鋪前遇見了一枝精美的絨花。長街盡頭的古舊店鋪里點燃了半盞燭火,琳瑯滿目的商品被依次陳列在雕花木桌前,其中微光搖曳里的那枝絨花最為奪人眼目。
大概是從深秋的海棠上取了幾點胭脂色,再由早春的花蕊嫩芯中提煉出少許鵝黃,藝人們靈巧的手指上下翻飛,輕攏慢捻之間,柔軟潔白的蠶絲便被幻化成芙蓉花的形狀。從遠處看,這朵永不凋謝的芙蓉花在燭火下幽幽盛放,連同軒窗外濕漉漉的粉墻黛瓦,共同裝點著朦朧江南。
友人稱,絨花早在2007年便被江蘇省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,因諧音“榮華”而被賦予吉祥祝福之意。傳統絨花由天然蠶絲和黃銅絲為原材料制作而成,多用于舊時民間的民俗節事與禮儀裝飾。絨花最早可追溯至秦朝,在《中華古今注》中便有“插五色通草蘇朵子”的記載。唐宋時期,簪花習俗風靡一時,適齡女子紛紛佩戴絨花以增添粉黛云鬢之美。至清朝年間絨花行業最為鼎盛,甚至地方官府專門設立了制造署以供清宮貴族使用。
在南京民俗博物館中,一處絨花坊內游人如織。木制工作臺上依次擺放著“百合”“青竹”“合歡”等式樣,花瓣間泛著桑蠶絲獨有的水紋狀波光。匠人們熟練地染色、劈絨、制作銅絲……仿佛早已將每個步驟熟稔于心。除了傳統的紅綠配色以外,傳承人還將當下流行的清雅色調加入絨花的設計中,創作了諸如白桃烏龍發簪、“早有蜻蜓立上頭”發簪等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款式。
古語有云:“好花不常開,好景不常在”。春時山花爛漫卻易隨風凋落,盛夏百花熱烈難逃烈日摧折,深秋木葉繽紛終零落成泥,隆冬梅花耐寒亦難永駐芳華……恰好絨花的出現填補了鮮花難以保存、佩戴不便的空白,它像是為后世刻意營造的一場永不凋謝的綺麗夢境,在四時之變里長久留住了草木的芬芳。世人常以“彩云易散琉璃脆”來形容美好事物的短暫,而絨花卻因其經久耐用、極易保存、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,以及立體豐滿圓融、絲毫不遜色于鮮花的外在優勢而備受推崇,在一千多年的時光里常開不敗。
在《紅樓夢》第七回中有這樣一幕:李紈將“宮里頭的新鮮樣法,拿紗堆的花兒十二支”送給大觀園里的各位姑娘,其中提到的“宮花”和“堆紗花兒”便代指絨花。隆冬時節的大觀園草木蕭疏、鳥雀無聲,到處都是白茫茫一片。此時籃子里躺著的幾朵絨花葉瓣交疊、色澤如錦,在滿園枯寂中顯得嬌嫩可愛,難怪姑娘們會愛不釋手。
唐人周昉曾繪制粗絹本《簪花仕女圖》,以精細的線條和濃麗的色彩著重描摹當時女子的衣著樣貌。畫卷中正值辛夷盛放的春夏之交,前后仕女五人流連于庭院,分別作拈花、撲蝶、戲犬、賞鶴狀,另有一女侍執扇相從。她們或著朱紅輕紗罩衫,或束淡紫曳尾長裙,一頭烏黑長鬢皆被高高綰起,云髻一側的絨花發簪則為海棠、薺荷、牡丹等式樣。“山花插寶髻,石竹繡羅衣”,仕女們的窈窕身姿、綻放在云鬢間的富麗絨花,以及羅扇背后深掩著的寂靜庭園……共同構成了大唐花團錦簇的春天。
小軒窗,綠波蕩。當明媚的少女端坐于菱鏡前綰發點唇,將妝奩里的半簇疊瓣絨花簪于耳鬢時,簾外隨風搖曳的滿架薔薇都黯然失色。在上千年時光的經緯交織中,所有與絨花有關的故事都被匠人們收納進細密的紋路里,它像是一張縱橫交錯的時間之網,在蒙塵的厚重歷史中留住了無數女子的國色天香,將如歌如夢的非遺江湖展現得淋漓盡致。你瞧,姑蘇城外,美人鬢間,一幅清晰而完整的非遺圖卷正在緩緩鋪陳開來,那些來自古老東方的典雅與知性美,必將隨著絨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而綿延不絕,在現代文明的夜空中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輝。
(作者單位:故宮博物院)
本報擁有此文版權,若需轉載或復制,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,標注作者,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。否則,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責任編輯:LIZHENG
點擊排行
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
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“中”字頭的專業報紙——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!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,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,服務政府采購改革,支持政府采購事業,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的重大使命。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《中國財經報?政府采購周刊》。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以專業的水準、豐富的資訊、及時的報道、權威的影響,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。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,精美彩色印刷;每周二、周五出版,每期8個版,全年訂價276元,每月定價23元,每季定價69元。零售每份3元。可以破月、破季訂閱。 可以破月、破季訂閱。
歡迎訂閱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!
訂閱方式:郵局訂閱(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)